以色列稱會考慮戰術上短暫停火 古特雷斯警告加沙正成為孩童墳場
|
以色列和哈馬斯都拒絕停戰的呼籲。以色列堅持應首先釋放人質才停火,哈馬斯則說只要加沙遭到攻擊,就不會釋放人質,也不會停止戰鬥。
白宮說,美國總統拜登星期一與內坦亞胡通電話,討論實行“戰術上的短暫停火”和釋放人質的可能性。拜登表明支持以色列,但強調以色列必須確保加沙平民的安全。
(耶路撒冷/加沙/華盛頓綜合電)以色列總理內坦亞胡透露,他會考慮在加沙的戰鬥中,實行“戰術上的短暫停火”(tactical little pauses),以讓救援物資進入加沙或人質撤離。儘管國際壓力不斷加大,以色列仍拒絕全面停火。
聯合國安理會星期一舉行閉門會議,尋求達成解決以哈衝突的行動方案,但仍不了了之。自以哈衝突爆發后,包括星期一的會議,安理會前後已開會五次。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星期一警告,加沙地帶正成為孩童的墳場。古特雷斯對記者說:“以軍的地面行動和持續轟炸,擊中平民、醫院、難民營、回教堂和聯合國設施等,人人都有危險。同時,哈馬斯和其他武裝分子利用平民作為人盾,繼續向以色列肆意發射火箭彈。”因此他呼籲雙方緊急停火。
佛羅里達號曾在今年4月從地中海穿越蘇伊士運河,這是它第二次調派到波斯灣。
內坦亞胡星期一(11月6日)接受美國廣播公司(ABC)採訪時說,全面停火將阻礙以色列的戰鬥努力,但以色列將繼續根據情況,考慮出於人道主義原因停戰。
內坦亞胡解釋,所謂戰術上的短暫停火,指的是間歇停火,以色列過去曾這麼做。“我想我們會根據情況這麼做,以讓貨物、人道主義物資進入,或讓我們的人質、被扣押的個別人質,得以安全離開……但我認為,不會出現全面停火。”
以軍表明每天會開放四小時,讓加沙人民從北部通過人道走廊往南撤離,但聯合國在監督情況后指出,星期天(5日)不到2000人通過走廊離開,原因是擔心生命安全與道路受損。一名美國特使透露,上星期六仍有35萬至40萬人滯留在加沙北部。
工業型無線充電裝置、精密加工元件;貨櫃屋優勢特性有哪些?QR CODE 捲袋包裝機。幫你考照過關,堆高機裝卸操作教學影片大公開 !專業客製化禮物、贈品設計,辦公用品常見【L夾】搖身一變大受好評!如何利用一般常見的「L型資料夾」達到廣告宣傳效果?貨櫃屋設計,結合生活理念、發揮無限的創意及時尚的設計, Check AOI on tape components。真空封口機該不該買?使用心得分享!好的茗茶,更需要密封性高的茶葉罐,才能留住香氣!特殊造型滑鼠墊去哪買?金誠運用中古貨櫃屋,重新改造各式活動展場、代銷中心、旅遊渡假空間,皆可依顧客需求製作。實驗型均質機隨時健康喝好水,高品質飲水機,優質安全有把關。測試專家告訴你如何好好使用示波器。空壓機合理價格為您解決工作中需要。客製專屬滑鼠墊SPX加強
延伸閱讀
以哈衝突日益激烈帶來人道災難,國際機構已警告,由於得不到外來的援助,加沙的醫院不堪負荷,糧食和水已開始短缺。
美國官員也透露,拜登政府向國會提出的140億美元援以資金,將顯著擴大以色列的導彈防禦系統,包括讓以色列獲得比目前部署多一倍的新“鐵穹”(Iron Dome)防禦系統。
美計劃為以色列提供逾4億元精確制導炸彈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fp-ad-imu1’); });
哈馬斯控制的加沙衛生部門星期一說,以色列對加沙轟炸行動的累計死亡人數已超過一萬人,包括4000多名孩童。但內坦亞胡指哈馬斯的數據,可能包括“數千名”巴勒斯坦戰鬥人員;拜登之前曾質疑加沙衛生部公布的傷亡数字的可靠性,但五角大樓發言人星期一坦言,有數以千計的平民傷亡。
古特雷斯吁雙方緊急停火
另一方面,《華爾街日報》報道,消息人士透露,拜登政府已正式通知國會,計劃向以色列轉移價值3億2000萬美元(約4億3000萬新元)的精確制導炸彈。
美國國防部星期一證實,在波斯灣地區部署佛羅里達號(USS Florida)核動力攻擊潛艇,以威懾伊朗,防止以哈戰事擴大為區域衝突。
不過,佛羅里達號並不攜帶核武器。美國海軍有四艘潛艇從攜帶海基核導彈,改裝為攜帶戰斧導彈和突擊隊員,佛羅里達號是其中一艘。它可攜帶多達154枚戰斧(Tomahawk)導彈或多達66名海豹突擊隊員。
哈馬斯:加沙遇難者已超過一萬
內坦亞胡星期一在訪談中還提到,他認為在戰事結束后,以色列必須無限期肩負加沙地帶的安全責任。他說:“以色列將無限期承擔全面安全責任,當我們沒有這種安全責任時,我們面臨的是哈馬斯的恐怖襲擊,規模是我們無法想象的。”
document.querySelector(“.OUTBRAIN”).setAttribute(“data-src”,”https://www.zaobao.com/news/world/story20231107-1448534″)
https://www.zaobao.com.sg/news/world/story20231107-1448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