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技術挑戰,晶圓級封裝技術的量產瓶頸成為業界熱議焦點。台積電研發副總經理李明哲指出,當前最大的量產障礙在於微凸塊(microbump)的良率問題,特別是在5奈米以下製程更為明顯。
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所長吳志毅分析,晶圓級封裝面臨三大技術難題:首先是熱應力導致的晶圓翹曲問題,在封裝過程中可能造成高達300μm的變形量;其次是異質整合帶來的材料匹配挑戰,不同熱膨脹係數的材料結合容易產生界面分離;最後是微縮化帶來的檢測困難,傳統光學檢測方法已無法滿足3μm以下缺陷的辨識需求。
為突破這些瓶頸,台灣半導體廠商已展開多項創新研發。日月光投控開發出新型低溫焊接材料,可將熱應力降低40%;力成科技則引進AI輔助檢測系統,透過深度學習辨識微米級缺陷,檢測準確率提升至99.7%。
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邱求慧透露,政府將在明年投入15億元推動「先進封裝技術研發計畫」,重點支持晶圓級封裝的關鍵材料與設備自主化。業界預估,這些技術突破將使台灣晶圓級封裝產能在2025年前提升30%,鞏固在全球封裝市場的領先地位。
台大電機系教授陳文章強調,晶圓級封裝的技術突破不僅關乎單一製程,更是維持摩爾定律延續的關鍵。隨著3D IC技術發展,晶圓級封裝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台灣產學研必須加速合作,才能在半導體新世代保持競爭優勢。
【其他文章推薦】
票選推薦煮婦最愛手壓封口機,省荷包不犧牲品質
總是為了廚餘煩惱嗎?雅高環保提供最適用的廚餘機,滿足多樣需求
貨櫃屋優勢特性有哪些?
影響示波器測試準確度的五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