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成功發射軍事偵察衛星

朝鮮成功發射軍事偵察衛星

/
首爾通訊員

更新:
2023-11-23 10:47:02
發布:
2023-11-22 22:31:11

姜貴瑛
|

符祝慧
|

姜貴瑛
|


符祝慧
|


摺疊

朝鮮突然發射一枚軍事偵察衛星,並宣布成功將衛星送上地球軌道,還收到美國關島基地的衛星照片。

美國也譴責朝鮮利用彈道導彈技術發射偵察衛星,公然違反安理會決議,使半島緊張局勢加劇。聯合國和歐盟敦促朝鮮遵守安理會決議,重返對話。

朝中社報道,11月21日22時42分許,朝鮮在平安北道鐵山郡西海衛星發射場使用“千里馬-1”型新型衛星運載火箭,成功將偵察衛星“萬里鏡-1”號發射升空。“千里馬-1”型新型衛星運載火箭沿預定飛行軌道正常飛行,順利將衛星送入軌道。

朝中社報道,金正恩22日上午9時21分收到的太平洋地區關島上空拍攝到的衛星照片,其中包括安德森美國空軍基地和阿夫拉港等美軍主要軍事基地區域。

延伸閱讀

據報道,朝鮮發射的衛星正常飛行大約12分鐘后,準確進入地球軌道。隨着衛星發射成功,朝鮮將在短期內追加發射多顆偵察衛星。

在東京,日本強烈譴責朝鮮發射軍事偵察衛星。日相岸田文雄說,即使是一顆衛星,但使用彈道導彈技術發射,對日本人民構成嚴重的威脅。日美韓將舉行聯合軍演來加強威懾力。

韓國政府當天召開臨時國務會議,決議從22日下午3時開始暫停《九一九軍事協議》部分內容效力;國防部隨後宣布恢復對軍事分界線一帶的監視、偵察活動。

專家猜測,偵察衛星分辨率至少要達到1米以上(1米分辨率是指衛星從600多公里的太空向地面觀察,能夠分辨出1米大小物體的輪廓),但目前朝鮮衛星的分辨率只有3米。如果俄羅斯向朝鮮提供技術諮詢,或會改善解析度問題。

工業型無線充電裝置、精密加工元件;貨櫃屋優勢特性有哪些?QR CODE 捲袋包裝機。幫你考照過關,堆高機裝卸操作教學影片大公開 !專業客製化禮物、贈品設計,辦公用品常見【L夾】搖身一變大受好評!如何利用一般常見的「L型資料夾」達到廣告宣傳效果?貨櫃屋設計,結合生活理念、發揮無限的創意及時尚的設計, Check AOI on tape components。真空封口機該不該買?使用心得分享!好的茗茶,更需要密封性高的茶葉罐,才能留住香氣!特殊造型滑鼠墊去哪買?金誠運用中古貨櫃屋,重新改造各式活動展場、代銷中心、旅遊渡假空間,皆可依顧客需求製作。實驗型均質機隨時健康喝好水,高品質飲水機,優質安全有把關。測試專家告訴你如何好好使用示波器空壓機合理價格為您解決工作中需要。客製專屬滑鼠墊SPX加強

日本內閣秘書長松野博一說:“朝鮮一向表現出加強核和導彈能力的立場,我們認為它有可能採取進一步的挑釁行為,例如發射各種導彈和核試驗。這對日本安全構成更加嚴重和緊迫的威脅。

日本海上自衛隊前司令香田洋二說:“朝鮮衛星若進入軌道,美國方面一定會有信息。不能忽略的是,朝鮮獲得俄羅斯的技術援助。即便朝鮮過去兩次發射衛星失敗,但普京9月與金正恩會晤時,表達支持朝鮮開發衛星。因此,不排除未來三個月,朝鮮的發射技術會愈趨完善。”

朝鮮星期二(11月21日)晚間突然發射一枚軍事偵察衛星,並宣布成功將衛星送上地球軌道,還收到美國關島基地的衛星照片。但韓軍稱,朝鮮衛星進入軌道並不意味正常運轉,目前尚待分析。

韓國國防部表示,隨着《九一九軍事協議》第一條第三項設置禁飛區的內容效力中止,韓國軍方將恢復在“軍事分界線”一帶的的監視、偵察活動,以監視朝鮮是否出現發動挑釁跡象。

衛星發射11個小時后,金正恩22日上午10時訪問國家航空航天技術總局平壤綜合管制所。國家航空航天技術總局向金正恩報告稱,萬里鏡1號將在未來7至10天的精細操作結束后,從12月1日開始正式執行偵察任務。”

韓國國防部22日說,利用彈道導彈技術發射衛星,不只違反聯合國安理會決議,也是威脅韓國安保的重大挑釁行為。除了發射衛星的行動,朝鮮這段時間以來持續故意違反多數韓朝協議及《九一九軍事協議》,韓國判斷平壤並無遵守協議的意願。

針對朝鮮未公開衛星照片,韓軍表示,朝鮮的衛星是否正常運轉尚待分析。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fp-ad-imu1’); });

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在現場觀摩衛星發射流程,並對衛星發射成功表示熱烈祝賀。他強調,朝鮮應更多地發射多種偵察衛星並部署到軌道上,給朝鮮武裝力量提供充分且有價值的實時情報,進一步提高應對能力。

相關熱詞

相關推薦

document.querySelector(“.OUTBRAIN”).setAttribute(“data-src”,”https://www.zaobao.com/news/world/story20231122-1451745″)

https://www.zaobao.com.sg/news/world/story20231122-1451745